:::

衝破同溫層

文/家立立基金會副執行長 李天皓
2021年6月

  一般來說,我們都喜歡跟性質相近的人相處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在臉書(Facebook)等社群網絡崛起後,透過讓使用者自由選擇要加誰當好友,更是大大滿足了人們「只需要跟自己喜歡的人聯繫」的傾向,形成了一個個日益厚實的「同溫層」。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只看自己認同的觀點、只認識與自己相近的生活型態、只透過立場相近的新聞媒體認識社會,我們以為世界就該像自己的同溫層這樣運轉。

  五月十七日也是我交這篇稿子的那天,台灣本土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來到三百三十三人──疫情爆發的這一天終於來了。本土疫情爆發初期,透過疫情調查,染疫者的足跡每天被公開在全國人民眼前。「都什麼時候了,他怎麼還去……」、「這個人真是可惡至極,居然這麼大意!」、「他怎麼可以隱匿自己的接觸史跟症狀!」批判的聲音此起彼落,茶餘飯後大家談到某些確診帶原者,仍不免大嘆一口氣。守住疫情需要全民一起,不論族群、年齡、國籍、語言、性別、職業,只要有少數人掉以輕心,就有可能讓疫情繼續肆虐,影響整個社區、國家,甚至世界的平安。

  不斷刷著手機,更新疫情資訊之餘,我也反思,這波疫情中,我們批評有些人是害群之馬,但有沒有可能,在他原本的生活中,能夠活下去就已經夠困難了。當我們不知道自己今天的著落在哪裡時,很難為了更不確定的將來作預備。

  對每天活在家暴、被同學排擠、學習成就低的孩子來說,在街頭與朋友遊蕩也許是他唯一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感受到自己還活著的時刻;對因為雇主不合理對待而逃跑、偷偷打黑工的外籍移工來說,怎樣不被抓到,好多賺點錢寄回家鄉則是他首要的考量;對於一些在社會邊緣寂寞的人來說,我們所謂的特種營業場所,是他們找到關係、歸屬、溫暖與慰藉的地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不那麼注重防疫,或說他們重視某些事情更甚於防疫,是很合理的。這群人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可能是我們告誡孩子不要在學校來往的「壞學生」、可能是被隔壁鄰居惡待的移工、可能是住在我們家巷口的獨居老伯伯、甚至可能是我們久未關心的親戚。

  防疫不是只顧自己的同溫層就可以做到的。疫情震撼地提醒我們,其實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命運是被綁在一起的。我們不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但我們能做什麼呢?

  從關注與傾聽開始吧。當不同族群的人們彼此真實地了解與關愛的時候,我相信不管是針對疫情也好、重大社會議題也好,大家才可以一起往某個方向前進。在家立立服事近七年,許多我們陪伴的兒童、青少年和家庭,用自己的生命軌跡,帶我離開自己的同溫層。當我嘗試放下自己多年養成的框架、評斷、好惡、價值,單單去傾聽對方的想法、去看見對方的樣貌時,往往會打從心底敬佩對方:你怎麼還能夠好好地活到現在?真是太不簡單了!對話與彼此了解的旅程,也就此展開。

  家立立的陪伴像流水,默默流過身旁,當你渴了,便取一瓢飲。我們安靜沈穩地漫步黑夜,不急著改變你,當你累了,便安然休憩。我們眼裡的是你,不是黑夜,不知不覺間,我們一起走到天亮。幫助一個人,給東西、給錢都很容易,而我們選擇把自己給了,這就是陪伴。

  邀請您一同成為陪伴的大軍,讓疫情的提醒成為傾聽的起點,衝破同溫層,讓我們一起陪他一段,贏回大家的一生。

本文原刊登於《一粒麥子雙月刊》第145期 202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