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立立基金會董事長 吳方芳
「小春」母子的風暴
悶熱的午後,天空佈滿了厚重的烏雲,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大聲宣告著快要下大雨了。
趁著雨未落下,我趕緊到賣場採買家居用品。採購完畢正要驅車返家,卻聽見賣場的一角傳來熟悉的聲音,是我的朋友「小春」大聲責罵兒子的聲音。
育有三名子女、素來性急的小春,正與七歲兒子「丁丁」,為了買玩具的事纏鬥不休。
小春不許兒子買架上的玩具,而緊抱著玩具的兒子卻抿著嘴、不發一語,怒目看著陷入情緒風暴的母親。
小春見我走來,大聲說:「老師,我真是氣炸了,這孩子太難纏,幫幫我……」
我蹲下身,在丁丁的耳邊輕聲說:「丁丁,你是不是很失望?因為你想擁有這個玩具,已經想很久了。」「你很生氣,氣媽媽不肯讓你買這個有趣的玩具是嗎?」
被理解的丁丁頻頻點頭,盈眶的淚水奪眶而出,山雨欲來的情緒也瞬間消停了下來。
當山雨欲來
人的情緒有七個階段:
一、平穩期
二、促發期(又稱導火線期)
三、震動期(激躁期)
四、加速期
五、頂峰期(暴炸期)
六、緩和期(消弭期)
七、恢復期。
而每個階段都是一個可以讓急速上升的情緒暫停、平穩下來的機會。此刻的丁丁正值情緒風暴的第二階段「促發期」。
面對兒童即將引爆的情緒促發期,「同理心」是這階段最有效的解方。
感同身受的同理、情緒詞彙的陳述(例如,我說出了丁丁的失望與憤怒)有時能立刻奏效,有時則不然。
無論效果如何,當孩子不知如何表達的滿腔情緒被看見、被瞭解之後,後續的情緒力道即便不能立時暫停,也能有所緩和。身邊人的同理促使孩子認識自己、覺察情緒、同理他人,進而成為情緒的主人。
颳風下雨了
情緒風暴的第三個階段是「震動期」,壓不住激躁情緒的孩子會表現出憤憤不平、呼吸急促、手握拳頭且低聲頂嘴。
善用「選擇法」,提出兩、三個彼此都做得到的選項,讓孩子知道不是爸媽說了算,孩子也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選擇法」能夠幫助情緒開始颳小風下小雨的孩子按下暫停鍵、學習履行承諾。藉由自己的選擇,孩子自然的就約束和調整了一觸即發的風暴。
使用「選擇法」時,父母應先分析、說明每項選擇的優劣與因果。
如小孩不肯離開兒童遊樂場而與家長僵持不下。選項A,繼續拗在這裡,拗到遊樂園打烊,這樣一來就會錯過晚上的桌遊課,週末也不能去踢足球;選項B給你三十分鐘逛賣場……
經由思考、取捨、權衡,孩子的焦點轉移了,情緒風暴也就止住了。
以暴制暴只會增強風暴,下回再來探討「等雨停」——暫停情緒風暴的其他妙方。
家立立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