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代東基公益人(三) 共「伴」效應

文/王秀亭

■照片提供/朱碧蘭

 

 

  一個是長期在教會從事關懷家庭的服事,一個是樂於與人互動的心理系畢業生,這對母子不約而同的走到「陪伴」之路,以關懷個人及家庭為工作。同在家立立基金會希伯崙陪伴部服務的朱碧蘭、王安迪異口同聲地說,同在「陪伴」路上,有助服務對象理解家庭裡兩代之間的想法差異,兩人也透過對話理解了過去的誤解,成了受益者,而信仰是母子持續共「伴」的力量。

  因為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宣教士的疾呼,牙科醫師王剛毅舉家來到台東,深耕台東偏鄉近二十五年,這股關心偏鄉的種子也在家人間發芽。妻、兒、媳都陸續投身於台東的社福、科技、長照領域,妻子朱碧蘭、么兒王安迪更同在東基公益伙伴「家立立基金會」共事。

{638503274473845449}_08-01W.png

▲朱碧蘭、王安迪母子聖誕節前夕一起到矯正機關報佳音。

各有目標 卻一起走到同條路上

  朱碧蘭說,在教會服事時,發現自己對關懷陪伴很有興趣,還曾到高雄的神學院上過相關課程。爾後吳方芳牧師(家立立基金會創辦人)提出「來和我們一起同工」的建議,遂從2012年開始了「陪伴」的工作。

  王安迪則是在大學畢業後,赴加拿大準備修習心理諮商相關課程。未料返台探親後歷經牙齒手術、母親因病住院,推遲了回加拿大的時間。正當思考著留台灣還是出國之際,以女性員工居多的家立立,恰巧盼著有願意陪伴家庭、青少年及孩童的男性青年加入服務行列,王安迪認為可以先在台灣發揮所學。

共「伴」之路 母子也是受益者

  朱碧蘭、王安迪母子從2016年十月起成為了同事,一起工作的內容包括:一對一陪伴在學校適應困難的孩子、到少年觀護所傾聽少年們的心裡話、透過校園籃球及攀樹陪伴青少年、辦理「愛家大幫手」家庭課程等。

  王安迪說,雖然和母親在同一組,陪伴對象卻不盡相同,處理事務的方式也不一樣。沒有工作上的干擾,反而遇到問題時,可以互相討論應對的良方。也因為對「陪伴」理念相同,往往不用詳述問題的原委,擁有豐富經驗的母親,便能很快抓到問題核心,並提供適切的建議。

{638503274593478115}_08-02W.png

▲「愛家大幫手」是以「家庭」為中心的系列課程,每次課程都會有親子活動,朱碧蘭(右一)、王安迪(左三,著藍衣者)母子帶領活動的進行。

  朱碧蘭同樣認為利多於弊,與家人間的關係也受益。例如在以家庭為中心的「愛家大幫手」系列課程中,每每談到親子兩代的問題時,母子倆便會主動分享兩代之間對同件事的各自想法,有助於為人父母、子女對彼此的了解,很實際也具有說服力。過往的誤解在分享與對話過程中,同時也獲得了澄清與理解,使親子關係更為緊密。

  「家立立願意長時間陪伴服務對象。」隨著陪伴兒少的日子越久,王安迪越發認同基金會在做的事。從小就看著父母用愛來關心、對待他人,自己也可以這樣做,又與工作結合,覺得很棒。朱碧蘭說:「是信仰的力量,『……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翰一書4:12),如同外籍宣教士六十年前因神的愛來到台東,這份愛在這塊土地上傳承。我們將這份愛與工作結合,樂在其中。」

「東基公益」雙月刊162期(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