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在恩慈】收養不是一條易路,卻是恩典之路

◆文/恩慈收出養媒合服務中心社工員 沈秀玲

◆攝影/陳仲亭

  去(2013)年我很慶幸地加入一粒麥子基金會恩慈收出養媒合服務中心,擔任收養服務的社工,成為「東基公益」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

  起初進入收養服務的領域,內心有許多聲音及爭戰。心想收養人不是單純想要收養一個孩子而已,為何我們要對收養人進行如此深度的訪談?為何要討論可否接受生母吸毒背景的孩子等令人害怕的收養期待呢?當時有許多的疑問在我腦中翻騰……

為出養孩子把關

  當我慢慢體會一個孩子迫於無奈而沒有選擇餘地,無法在原生家庭長大、被疼愛、被呵護時,我突然懂了。因為我們無法讓孩子再經歷人生另一個失落,所以收養社工的工作就是要嚴謹的替孩子「把關」,要從兒童的最佳利益出發,替孩子找尋一個健全穩定的家庭。

  常有收養人反應,為什麼收養的程序這麼冗長,若是為了孩子的益處不是應該讓孩子早一點進到家庭嗎?為什麼還要上這麼多課呢?難道你們質疑我們沒有給孩子幸福的能力嗎?為什麼你們說得好像我們無法收養到健康的孩子呢?一連串的為什麼……

  其實,答案都不是。收養的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但是過程的準備,就如同妊娠的婦女懷胎十月一般,需要時間孕育、等待及準備。所以我常向收養人說:「收養絕不是一條易路,但我謝謝你們的勇氣及愛。」

找到適合的,急不得

  在這五百多個日子裡,我很慶幸與我服務的第一對收養家庭一同經歷人生的一場戰役與旅程。猶記得在一次家庭訪視時,收養夫妻質疑我的詢問,說道:「為什麼妳的提問好像在諮商,需要問到如此深入的問題嗎?」是的,收養人在收養程序中,會面臨到像剝洋蔥般,一層一層的重新回到自己人生的原點檢視自己。

  隨著收養程序的進程,我看見這對收養夫妻非常微妙的變化,眼神交會變多了、肢體互動也多了,全是因為兩人共同準備等待孩子的來臨。

  在準備教育課程中,他們共同畫著未來夢想家,前有小池、後有山坡的房子,有著大大的廚房,男主人開心的做菜,望著窗外老婆與孩子一同嬉戲,那一刻我在他們臉上看見幸福的笑容。

  第一次漸進式接觸時,收養爸爸、媽媽懷著喜悅且忐忑的心來到中心,一看見孩子臉上隨即出現疼惜憐愛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雖然剛開始孩子對他們倆感到陌生而哭泣,可是他們很耐心地抱著、哄著,還一起到戶外走了一圈。他們表示,為張羅孩子的東西已花了數萬元,還是準備不足。心想這對夫妻為了一個無血緣關係的孩子,願意付出自己的所有,一輩子陪伴孩子、愛孩子,這樣的愛是我所想不到的。

愛在哪裡,幸福就在那裡

  孩子進入家庭的第一週,收養爸爸分享:「當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天,為孩子剪去衣服標籤時,突想到自己的父親,想到父親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扶養一群孩子長大……」霎時眼光一陣泛紅,心想這就是當父親的心情。當孩子第一次氣喘發作,夫妻趕忙地送孩子掛急診,看著孩子打點滴、用氧氣使命地呼吸,「真想為孩子分擔病苦」。

  半夜孩子因為生病不舒服一直吵鬧,收養爸爸、媽媽陪伴身邊哄睡直到天亮,隔天夫妻帶著「黑輪」去上班。收養爸媽說這是「甜蜜的負擔」,因為孩子進到家庭後,為他們家庭增添許多歡笑及驚奇,以往夫妻下班後仍各忙各的,而今每天繞著孩子,夫妻的互動多了、笑聲多了,因著孩子的加入,夫妻會去動物園、遊樂園等,這些是夫妻以往不曾有的生活經驗,每每談論這些事時,皆可感受到收養父母的喜悅。

  期盼已久的日子終於來到,收養父母於今年九月正式完成了收養手續。在戶政單位辦理手續時,收養爸爸還大方地向熟人介紹這是他收養的孩子,讓一旁的我聽了很是感動。記得有位指導老師說過,收、出養的社工很不簡單,因為社工在做的本是「神」的工作,而社工何德何能為孩子選擇一個家呢?

  其實真正的勇者是收、出養人,因為他們的勇氣,讓一個生命有所翻轉。就如同這對收養父母與孩子的緣分是上帝所應許的,因為收養爸爸竟與孩子同一天生日,連自己生的孩子都很難這麼巧合呢!九月下旬為收養爸爸及孩子舉辦一場慶生會(左圖),「淡定哥」(孩子在安置單位時的小名)已變成活潑好動愛撒嬌的小男孩,時而賴在爸媽身上撒嬌,時而搬東搬西的好不忙碌呀,而爸爸媽媽則在一旁露出滿足的笑容看著孩子。我想,那幕溫馨的天倫畫面就是收、出養最大意義了。

邀請您加入收養的行列

  一年多來,在收養的服務上,我看見人心的美善,看見生命的美好,更看見孩子的希望,最後我仍要說:「收養不是一條易路,卻是一條恩典之路。」期許更多對孩子有負擔及承諾的人加入收養行列。{637915930458376457}_1280.jpg
文章出處:一粒麥子雙月刊106期(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