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文/家立立基金會執行長  吳方芳

  近幾年來,台灣社會愈來愈多重大虐童、弒親和恐怖情殺事件。本該是安全避風港灣的家庭,為何成了殘暴的殺戮戰場?甜蜜的情與愛為何演變為讓人膽寒的殺人藉口?最令人驚訝憂心的是,愈來愈多恐怖情殺兇手並非來自傳統認知的高風險家庭,而是來自看似穩妥、運作正常的中產、高社經家庭。我們的社會怎麼了?家庭怎麼了?

  「情感教育」是華人家庭、社會最欠缺、最迫切的課題。什麼是情感教育?如何教養出情緒健康的孩子呢?舉例如下:

        九歲的「小明」坐在教室裡一邊寫功課,一邊拿著鉛筆戳弄前座同學的手臂。老師走過來好言勸阻,小明卻回嘴:「我又沒有真的弄傷同學,我不會弄痛他。」被激怒的老師提高聲量阻止小明,小明竟大聲頂嘴:「誰說不可以玩鉛筆?誰說玩鉛筆就會傷害別人?我就是不會傷到別人。」於是,小明的鉛筆被老師沒收了,老師還寫了一張短箋要小明放學後帶回家給家長。短箋的內容是:「小明今天下午對老師頂嘴。」

  媽媽讀完紙條裡的留言,吩咐小明坐下,問小明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聽完兒子的陳述,媽媽說:「老師耽心你不小心用筆尖刺傷同學,也耽心你的舉動破壞了與前座同學的友誼。可惜,老師不知道她這麼說會讓你感到丟臉。」

  小明:「對呀、對呀,她都不聽我解釋,她都不相信我。」

  媽媽:「是呀,如果有人不讓你說話,你一定很挫折。可是老師並不知道你最近經常面臨兩個哥哥不聽你說話、不採信你意見的挫折和孤單。」

  母親的同理讓氣惱的小明緩和下來,小明說:「我真的好挫折、好孤單,沒想到連老師都這樣對我。」

  媽媽:「難過是一定的,但你想想,老師面對那麼多同學,哪有時間像我們兩個這樣坐下來談心?而且老師真的不知道你最近在家裡遇到的困難。媽媽建議你,學校老師要求你做什麼,你立刻做就是了。你能夠遵照老師的吩咐立刻去做,並且不頂嘴嗎?」

  小明:「好吧,媽媽我會努力做到。」

  媽媽:「真棒!如果照做之後,心裡覺得不開心、不公平,你回家一定要跟媽媽說哦!」

  上述小明和媽媽的對話正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範例。教養出情緒健康的孩子,父母需應用三種情感技巧:

一、親子共感(同理心)

  小明的媽媽看完老師的短箋,並沒有立刻發怒、責罵或讓兒子感到羞愧,她給兒子訴說緣由的機會,藉此與兒子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接著,她還運用同理心,把兒子感受到的丟臉、挫折、孤單,用言語標示出來。

  被母親理解的小明,因此更清楚理解和確認自己的感受,並把感受表達了出來。

二、父母對子女的關注

  小明的母親為何能如此精準的標記、表達小明的感受呢?小明的母親一定是一位經常關注孩子,進而認識和瞭解子女的母親。

  這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母親在對話中,為兒子創造出一個情感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從兒童期就可以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整理情緒和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充分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並引導孩子面對社會法則

  小明的母親依照九歲孩子的認知,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社會規則:「立刻遵照老師的要求」,最後還為孩子好辯、頂嘴的個性設下一個停損點:「不要頂嘴」,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適當、適時的情感教育,能讓子女一生受益無窮,最佳的情感教育場域是「家庭」,最有力的情緒教練是「父母」。我們一起努力吧!

家立立基金會的服務

「東基公益」雙月刊132期(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