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立立基金會執行長 吳方芳
遇見阿壹
週末傍晚,我踱步到住家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順便在攤上為愛吃花生米的自己買了一包花生。
拎著大包小包趕著回家的路上,低頭瞥見了自己手上拎著的花生不是一袋而是五袋。咦?怎麼回事?趕緊拿起錢包核算價錢。唉呀!那臂上刺滿圖騰的顧攤小弟真糊塗,買一包給五包卻只收取一包的款子。
再次折回了攤子,為免男孩遭老闆責罵,我壓低聲音說:「小伙子,你多給了花生又少算了錢,你吃虧囉!」男孩收起酷臉,展開一臉憨厚笑容回覆:「老師,你還認不出我嗎?我是以前讀OO國小的那個『阿壹』,就是被妳叫『小火箭』的阿壹呀!那幾包花生是我要送妳的……」
陪他一段
2010年,家立立設立的第一年,我在鄰近小學,以一對一認輔方式展開對阿壹的陪伴、關懷。那年,阿壹十歲,我每週定時進入校園陪他聊天、玩桌遊、讀繪本、在校園裡閒逛、看他踢足球、或者一起嗑一包花生米。
一次次的陪伴裡,小阿壹生命中的困窘和無奈也一頁頁向我打開。貧病交迫、家暴、欠債、躲債、車禍、官司等凶險又辛酸的劇情在阿壹的家人間輪番上演,小小年紀的阿壹除了逆來順受,也不時以放棄課業、偷竊、打群架、飆髒話等方式向自身不堪的際遇、向無法承受的艱辛困厄怒吼、抗議。
我能為阿壹做的實在不多。為他滿懷不捨和不平的我,還曾經軟弱的不想、不敢去赴每週一次的校園之約。原來,承載別人的生命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慣於幫人解決問題的我,面對無辜小男孩生命中的種種苦情,我竟然無計可施。
那些年,我能為阿壹做的只有陪伴。什麼是陪伴呢?陪伴是從他人的生命視野與位置,去感受去同理、陪伴是讓對方不再孤單,知道自己並非獨自一人、是不急著帶對方脫離困境、是傾聽者(不是拯救者)、是安穩沉靜地陪他漫步黑夜、是與他並肩而行,不知不覺走到天亮。
火箭小子
一轉眼,艱辛備嘗卻從不被看好的男孩已是個努力學做生意、老闆口中吃苦耐勞、擅長批貨的十七歲青年了。
那個天色漸暗的黃昏,陪我步出市場的阿壹接過我手中的五袋花生米對我說:「老師,我常懷念跟妳一起剝花生、嗑花生米的小小時光,謝謝妳從來都不看扁我,謝謝妳參加我的畢業典禮,謝謝妳在我唸國中的時候來家裡找我,謝謝妳叫我『火箭小子』……」
「火箭小子」是我在阿壹小六那年為他取的綽號。面對行為愈來愈失控的噴火龍少年,我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不管別人怎麼看你,我眼裡的你,不是一顆叫人毀滅的炸彈,你善良、孝順、勤快、熱心、愛家人、擁有經商做生意的潛力,你是個爆發力十足的小火箭、絕對可以射中目標的火箭。」
其實,被我稱做「火箭小子」的何只阿壹一人,家立立陪伴的男孩各個都是「火箭小子」。與火箭小子並肩同行的日子有甘甜有艱難,更有卡住、困住,唯有禱告、等候上帝施恩的時刻。
雖然「施工中,請多包涵」、「前進兩步、後退三步」是火箭小子的尋常樣貌,但是我們堅信在愛、信任、接納的陪伴裡,一個個蓄勢待發的火箭將射向光明、投向希望。
家立立基金會 |
東基公益雙月刊126期(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