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立立基金會執行長 李天皓
讀大學的時候,年少輕狂,有一次為了慶祝好友畢業,在外玩到凌晨三點才回家。一掏口袋,糟了一個大糕,居然沒帶鑰匙!只好硬著頭皮按門鈴。母親走來開門的腳步聲,每一步都讓我更加愧疚。睡眼惺忪地幫我開門,母親只是看著我,一句責備都沒有,而醉醺醺的我,則「努力」保持直線走路回房間。那段時間,不論我和弟弟多晚歸,家裡總會亮著一盞燈,等我們回家。我的家,總是無條件、溫暖地開門歡迎我回去。
但有些孩子,從小就被迫離家。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在2024年上半年,全台共計有四千五百三十六名兒少因家庭失去功能、受虐、照顧失當等原因被安置在家外照顧系統中,暫時回不了自己的家。雖然他們的基本生活與安全因此受到保障,但我認為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照顧,而是在生活中體驗無條件被接納、被理解、被陪伴、被愛——他們需要一個像家一樣的地方。
經過了兩年多的醞釀與籌備,家立立決定啟動「類家庭」的安置服務。
一種更像家的安置方式
類家庭,指的是讓家外安置的孩子住進我們提供的社區內的住宅,由固定的照顧者長期照顧、教養、陪伴他們長大的「像家一樣」的地方。孩子的照顧者們組成團隊,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像父母般的「主要照顧者」、像阿公阿嬤般的「支援照顧者」,也有像是表哥表姊般的「家庭協辦者」。不同於安置機構的團體生活,照顧孩子不是輪班制的工作,而是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日復一日的真實相處,以生命影響生命。一個類家庭最多照顧四個孩子,孩子和照顧者一起吃飯、上下學、過生日,也一起面對情緒與摩擦。這些生活中的片段,逐漸積累出一個家的樣子。
一段安穩而深刻的陪伴
每次轉換安置地點或被從家中帶離,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創傷。新的環境常常伴隨著新的不安,他們可能沉默、警戒、逃避、拒人於千里之外,甚至用傷人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在類家庭,照顧者不會急著改變孩子。他們反而像是家中的一道風景——每天都在,不疾不徐,態度溫和而堅定。從一頓溫熱的晚餐、一句溫柔的「早點休息」,到一次次衝突後,依然堅持陪伴在孩子左右,讓孩子慢慢相信:我也是值得被愛的。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澆灌,急不得。類家庭的生活,就是這樣靜靜地、一點一滴地,在孩子心裡埋下「家」的種子。
陪他一段,贏回一生
孩子在類家庭裡會被提醒要刷牙、收玩具、會被唸作業拖太晚,也會被讚美、被傾聽、被等待。不特別寬容,也不特別嚴格,就像一個家該有的樣子。這裡一定不完美,但是一個可以安心練習愛與被愛的地方:回家有人在、累了可以撒嬌、出錯不會被拋棄。這樣的經驗,也許無法完全彌補孩子們經歷過的傷,但有一天當他們離開類家庭,開展自己的人生,這段我們一起度過的歲月,卻足以長出他們生命中溫柔的力量,陪伴他們平靜安穩地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這就是類家庭,一個種在孩子心裡的家。今年九月,兩戶家立立準備好的「類家庭」即將在台東市的社區啟動。照顧者們已經完成了必要的訓練,我們開始著手整理居住空間、規劃日常,等著迎接來到類家庭的孩子。我企盼,這個家的種子,未來可以結實千萬個幸福的家。
註:台灣目前共有三間機構提供類家庭的安置服務,有在此領域長期耕耘的基督教芥菜種會、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以及準備正式啟動的家立立基金會;其中基督教芥菜種會是最早投入這項服務的機構。
家立立基金會 |